人物档案:王仲焕,80岁,山下湖镇泌湖村村民
我的梦想:让革命烈士英灵永存
■特约记者 骆介平 记者 王晓铭
9月29日,共和国诞辰前夕。王仲焕照例又来到离家100多米的大宣村革命烈士墓,尽管革命烈士墓瞻仰广场整洁如洗,他还是拿起抹布,把墓碑擦拭得一尘不染。
八旬老人王仲焕义务看守大宣村革命烈士墓已经整整50年,为的是当年对村支书的一句承诺。
大宣村是我市的革命老区,在第一次国内大革命中,中共中央派出巡视员卓兰芳、赵康田来到这里,建立诸北大宣村桃园支部,并发展党员10余名,到1938年8月,由卓兰芳、谭启龙领导的桃园支部有党员17名,带领当地群众参加小三八、金萧支队诸北游击队,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原来的3个自然村先后有83名同志参加革命,其中牺牲的烈士有10多名。1964年10月,山下湖镇泌湖村(原大宣村、下宣、建华村)革命烈士墓建成,该村也成为我市首个建立革命烈士墓的村。
革命烈士墓建成后,许多人前来瞻仰,大宣村党支部书记周幼法就找到当时的村团支部书记王仲焕等3人,说:“仲焕呀,村里的烈士墓就交给你们了,你们要好好看管哟。”王仲焕爽口答应:“行。”
随着岁月的侵蚀,烈士墓已破旧不堪,2002年王仲焕积极努力,终于在市民政局、镇村和企业的资助下,新建了英烈碑、扩建了瞻仰广场,新添了烈士事迹介绍等。改造后的烈士墓庄严肃穆、环境幽雅宁静。两位从外地来的烈士后代听说王仲焕几十年义务守墓的事迹后,表示了由衷的敬意。
时至今日,王仲焕几乎每月都要到烈士墓清扫一次,而每当清明和春节时,他更是放下自己手头的农活,穿戴整齐来到烈士墓,给前来扫墓的群众和学生讲解英烈故事。50年来,他从来没有向村里要过一分钱经济补贴,仅靠政府每月300多元的津贴生活。他说:“革命先烈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生命都抛弃了,我们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王仲焕的身体不如从前了,有时,他的女儿王亚芳就替父亲去清扫烈士墓。今年七八月份,他因心脏病住院两个月,在医院他还惦记着烈士墓的修整。2011年前修建的烈士墓水泥台阶已严重风化,需要重新修整。这不,村两委会已拨出钱来,石子都堆放好了。出院后,王仲焕又该忙碌了。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