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锋芒
1898年2月17日,张秋人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县水霞张村一个农民家庭。1915年,考入了教会开办的越才中学。他一边读书,一边兼做校工,后因到工厂、学校、农村宣传演说,揭露帝国主义进行文化侵略的真实面目而激怒教会,被逐出校门。1917年,张秋人在一些同学的帮助下插班转入同为教会开办的宁波崇信中学学习。当时正值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马列主义传到了中国。张秋人受此影响,思想有了新的飞跃。
1919年的宁波,因受“五四”运动影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张秋人作为学生领袖之一,积极地上街演说,发动和组织学生运动。因此被反动当局和教会头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毕业时,张秋人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却没能按教会的惯例,受到保送上大学的待遇,反而遭到阻挠,连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
播种星火
1920年中学毕业后,张秋人到上海结识了参加早期建党建团活动的一批浙江籍的先进分子,深受进步思想影响,并在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张秋人受党委派,来到芜湖担任芜湖师范的教师,开展学生运动。在张秋人的组织发动下,学生运动迅速蔓延到芜湖的每个学校。但也因此受到当地军阀的警告,被迫离开芜湖,转到了湖南。
到湖南后,张秋人很快和毛泽东取得了联系,并被推介到衡阳第三师范任英文教员,以此身份为掩护,领导党的地下斗争。
就在这一年,水口山铅锌矿工人举行大罢工,张秋人立刻组织衡阳的党团员和湘南的进步学生,组成“后援会”,掀起了震动湖南全省的“三师学潮”。反动政府派军警包围学校,开除进步学生,并辞退了支持学生斗争的张秋人等几位教师。
离开衡阳后,张秋人到上海大学教英语,继续负责学生运动和从事党的各项工作,并担任共青团中央的宣传部长。他一面教书,一面翻译马列主义书籍和写文章,还时常满腔热忱地深入到工人、学生中去调查研究,发表演讲。
1923年8月张秋人被选为团中央第二届候补委员,担任团的上海地委委员,次年6月,担任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委会秘书(即书记)。9月,又被补选为团中央正式委员并任团的中央局农工委员。
周报主编
1926年3月,张秋人被派到广州,继毛泽东、沈雁冰之后接任主编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机关报《政治周报》。《政治周报》是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政治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是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在1925年底一手组织创刊的,毛泽东任总编辑,亲自主办了四期。后来,由于工作繁重,就把《政治周报》的工作全部交给了沈雁冰。张秋人接手后,《政治周报》的全部工作便由他负责。因为人手少,身为副总编辑的张秋人除亲自撰写文章、组稿外,还抓具体工作。后来,张秋人还到农民讲习所讲授各国革命史的课程;还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讲授政治经济学。为了使各地的农民领袖能更多地了解世界斗争情况,张秋人充分发挥了他对各国革命史非常熟悉的优势,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每件大事的历史背景、时间、地点和人物都详详细细地讲给他们听。
西湖遇险
1927年,因受到国民党反革命政变的通缉,张秋人辗转回到上海,后又为恢复党组织,加强省委领导力量,而受党中央指派前往浙江担任省委书记。当时杭州白色恐怖非常严重,他的政治身份已经暴露,在浙江又有许多人熟悉他,对他而言,被捕牺牲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但张秋人却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前往。
9月27日,张秋人到达杭州,次日便出任浙江省委书记。29日与他与爱人经过西湖时被黄埔军校反动学生认出并跟踪,他临危不乱,用英语向爱人嘱咐回旅馆销毁文件,而自己却跳入湖中,把随身所带机密材料踩入湖底淤泥中,保住了党的机密和其他同志的安全,自己不幸被捕,囚于浙江陆军监狱。在狱中,他自知必死无疑,却仍苦读不辍,每天要读五六个小时书,还向同在狱中的难友们讲述各国革命史,鼓励大家不要放弃。
法庭斗争
1928年2月8日,张秋人和薛暮桥正在狱中下棋,突然听到敌人传呼:“张秋人开庭。”张秋人知道自己即将迎来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整理好衣服,从容地迈出了牢门,还特地摘下自己的近视眼镜送给一位同情革命的进步看守。出牢门前,他还大声向牢房里的难友呼喊:“同志们,今天要同你们分别了,你们继续努力吧!”并鼓动难友们一起唱起了雄壮的《国际歌》。
在张秋人被押送到法庭时,法官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张秋人嘲弄地大声回答:“老子张秋人,今年三十大寿!”说完便抓起法官桌上的朱砂砚台,用力砸向法官头部。法官惊恐地躲闪,法庭秩序为之大乱。随后,被惊呆了的敌警才反应过来,一拥而上,颤抖着把张秋人押向刑场。张秋人甩开了敌警的手,一边放声大笑,一边昂首阔步,从容地走向刑场。在途中,他还高呼:“马克思列宁主义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必然成功万岁……”在雄壮激昂的口号声中,张秋人身中数弹,英勇牺牲。
花火
“农民、工人、兵士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他们联在一起,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
——《广州的青年革命军》
“生活困难是现在普遍的现象,我们只有将此感觉生活困难的人联合起来,各就力之所及,共同促进革命,以谋社会经济之根本改正。”
——在衡阳第三师范时的宣讲词
“五卅惨案起于工人,起初只是学生对于工人反抗运动表示同情,予以援助,可是帝国主义一次屠杀,竟杀出一个普遍全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学生在这运动中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宁波“五卅”惨案后援会成立讲话
“要想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劳动者只有在他自己的痛苦和经验中,在他忽胜忽败的战斗中,一步一步地挣扎着前进,以达到成功的目的。”
——杭州反帝、反军阀混战集会上的讲话
“只有劳动阶级的党能够做群众的革命运动的领袖,我们必须拿起一把铁帚,扫除我们当中一切机会主义色彩,我们必须忍心地不妥协的与深入我们当中的一切资产阶级的倾向——披着任何社会主义的衣服的假革命者宣战。”
——文章《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列宁》
“布尔什维克到处要宣传,要斗争。”
——在上海宣传时期的口头禅
“看来,我的头是要砍在杭州了。”
——前往杭州赴任前与战友告别
“请求任何帝国主义主张公道是不济事的,请军阀和大商人来爱国便是做梦!连小商人都靠不住,一经压迫,便畏首畏尾的不敢前进了!而工人是能救国的,他们有伟大的势力,他们是最勇敢的。”
——在杭州召集党员开会时的讲话
“我们共产党人,活一天就要为革命工作一天。在监牢里既然不能为革命工作,就要认真学习,岂能坐以待毙!”
——在浙江陆军监狱中对难友演讲
“中国现时纷乱之局实为帝国主义者及其工具军阀所造成;而尤以工人群众所受之痛苦为最迫切,帝国主义者及军阀一日不倒,则国民革命永无成功之希望;而民族解放永无实现之可能。”
——《国民政府下的工农教育三大会》
■回忆
张秋人是一个好同志,好党员,很有能力、很会宣传、很有群众基础,可惜他牺牲得太早了。
——毛泽东(语出1981年8月6日5版《人民日报》钱之光、钱希均著《回忆张秋人同志》)
秋风秋雨夜色寒,人生人逝名流芳。
——钱之光(新中国纺织工业主要领导人)
张秋人同志同我们诀别了,但他勤奋学习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使我在革命的艰难时刻,都充满了勇气和信心。
——薛暮桥(著名的经济学家、浙江陆军监狱难友)
秋人是耿直的人,经常大声地议论时政,对我这样当时还没有入党的人,也毫不掩饰他的观点。
记得1927年的秋天,正在汪精卫正式宣布反共之后,张秋人同志拿着一张登满了“脱党启事”的报纸,指指点点地说某几个人我早就知道他们是投机分子,他们脱党并不稀奇。可是他指着一个人的名字,怒气冲冲地说,这个人我把他看作好人,现在也做出这种事来。这次谈话后不久,秋人同志就在杭州被捕牺牲。因此,他的这句话,对我这个新党员来说,印象就格外深刻。
——夏衍(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寻迹
张秋人牺牲后,遗体由其大哥张金表运回故乡安葬,解放后迁葬于现址(牌头镇同文村水霞张自然村南面)。1981年5月,中共诸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重修并立碑纪念。2011年4月,省、市、镇三级财政共出资75万元,对张秋人烈士墓重新进行修葺,并在烈士墓的东侧新建张秋人烈士史迹陈列室。张秋人烈士墓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绍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秋人烈士墓、史迹陈列室也是绍兴市党史教育基地。
2018年,牌头镇再投入30万元把陈列室改造为张秋人烈士纪念馆,展示了张秋人烈士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2005年,同文村筹资成立了以张秋人命名的“张秋人教育基金会”,至2018年,受奖励、资助人员共约700人次,金额178850元。
记者手记
张秋人1898年出生,1915年便离开诸暨,外出求学,而后一直在全国各地辗转,直到1928年牺牲后,他的遗体才被大哥带回家乡安葬。30年很短,张秋人留在诸暨的时间更短,但就是这短暂的时间里,诸暨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身上。
说起诸暨精神,最鲜明的一项便是“石板道地掼乌龟——硬碰硬”。张秋人的一生都是“硬碰硬”中度过的,在教会学校读书,却进行演说揭露帝国主义进行文化侵略的真实面目,导致自己被赶出校门;在“五卅”惨案发生后,不顾个人的安危,往返于沪、杭、甬等地,领导和组织群众的声援运动;在1927年的杭州,在国民党大肆搜捕共产党员时,留下一句“看来,我的头是要砍在杭州了。”后毅然前往杭州赴任……
在张秋人烈士纪念馆里,一副漫画描绘了张秋人被捕后受审判的场景,面对法官装腔作势的询问,张秋人手持砚台,怒目圆睁,对着法官怒斥,法官却跌坐在地,狼狈不堪。“老子张秋人!”这句话“轰”一声在我耳边炸开……什么叫“硬碰硬”,这就叫“硬碰硬”。张秋人战斗的一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诸暨人的硬气。
在和平年代,这种硬碰硬的精神演化成诸暨人诚信经营,说一不二的可贵品质。也是这种硬碰硬的精神,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诸暨人,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与努力。
向张秋人致敬!
本版文字/记者 吴帆 整理
本版图片/特约记者 金凤鸣
特别感谢谢卫星提供资料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