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元宵|诸暨这些元宵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喜乐闹元宵
网络中国节·元宵|诸暨这些元宵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22-02-14 14:49:07   来源:西施眼app  诸暨之声  编辑:黄诗婷  审核:邵高锋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延续数千年,传统的节日习俗活动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那么对于这些诸暨的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舞龙和迎龙灯

  清《光绪诸暨县志.风俗志》有载:“暨俗有龙灯,首尾为龙形,鳞爪毕具,其中翘装联络,缀以人物故事。灯桥多者至四百许,一望辉煌。杂以锣鼓旗帜。”每到春节、元宵等节日,诸暨民间便会举行舞龙和迎龙灯活动,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欢庆。草塔、同山、璜山、马剑、三都、江藻、应店街、王家井等乡镇还有舞板凳龙活动。

  传说龙是吉祥化身,而各地的龙头又有自己的特色。如:草塔杨家楼的龙头高大险峻,讲究气势;璜山桐树林的龙头,描金贴彩,上面还扎有“八仙”的形象,讲究色彩和造型;江藻墨城坞的龙头是鲶鱼的头,因为传说是鲶鱼救了墨城坞祖上太公之命;而三都的灯,没有二十都灯的耗时费力,也没有杨家楼灯危险,它的灯架是精工雕刻而成的,施色涂漆,金碧辉煌,眩目夺人。大家在舞龙迎灯中,贺岁拜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草塔抖狮子

  草塔抖狮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1个狮笼、1个彩球、5只狮子和若干纤绳组成。五只狮子着色艳丽,雄壮威武,寓意深刻,饰以黄、绿、蓝、红、褐五色,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

  宋末元初,赵氏(宋皇室后裔)与杨氏(宋名将杨继业后裔)因战乱先后逃居草塔,但因诸多原因尤其为水源灌溉问题,明争暗斗,直至清朝官府介入争斗才逐渐平息。借此良机,夹在赵氏、杨氏中间的朱氏(宋理学家朱熹后裔)受斗岩石狮启发,提议每年二月十九传统庙会之际,台阁迎春龙狮呈祥,以示邻里和睦相处,并得到深受争斗之苦的赵、杨二族赞同,赵氏台阁、杨家舞龙、朱氏抖狮遂由此而来。
  2014年12月,草塔抖狮子公布为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马舞

  马舞俗呼“跑竹马”,是一种彩扎与舞蹈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在诸暨十二都、应店街、马剑等地都有这一传统。
  竹马以竹篾缚似马形,装点后,系于表演者前肚、臀后,表演者一般为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由大人们给他们勾画各种脸谱,穿上相应的古代戏剧服装。然后将马前半身缚在胸前,将马后半身缚在身后腰部,这样就扮成了一个戎装跨马的古代将士了。

  每到新春佳节,开始跑竹马之前,还要举行一个仪式,等所有表演者打扮完毕,由竹马会的领头老人统领,在香火堂内插烛点香,拜见关帝像,然后随着鼓乐旗幡,冲天的铳声,再到村中场上进行表演。

  高跷

  高跷,其表演称为“踩高跷”或“踏高跷”,一般表演场地都在大道地。是旧时诸暨岁时习俗中的一项常见表演活动,山下湖镇西斗门村一带流行“高跷”。

  表演者双脚缚木制跷棍,高数尺不等,据说有高达两层楼者,踩高跷者休息之时,即坐于靠近路旁的二楼窗口之上。表演者化妆成各种人物,由鼓乐相伴,边走边作表演。高跷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以走唱为主,武跷则表演跳高、劈叉或叠罗汉等高难度动作,因其表演惊险,每场演出都能赢得阵阵掌声。
  2006年7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十番

  “十番”,亦称十番鼓、十番锣鼓,又称细乐,是明末清初皇宫流行的流动吹打音乐活动,后流传到民间。通常在节日、喜庆或迎神会中,聚十馀人,以金、革、丝、竹演奏,其曲由若干曲牌与锣鼓连缀而成,原以打击乐为主,后发展为锣鼓与丝竹合奏。
  “诸暨十番”一般由18人组成,乐器主要以笛子为主,并加以绷鼓、双星、月锣、九番锣、鼓板、笙、笛、箫、头管、二胡、四弦胡、琵琶、三弦等乐器,边行边奏。曲调舒缓悠扬,旋律宛转动听,具有一种高山流水、云蒸霞蔚的柔和之美,曲牌也多达上百个。

  “十番”原用于迎送龙王、拜佛等,每年必演奏几次,其中正月十三、十五往往连续演奏3天。五一、枫桥等地演奏时,常与高跷、国术、桥灯、滚龙等精彩表演相配。夜间演奏时可点燃宫灯,显得更为绚丽夺目。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联系方式    
  浙新办[1999]1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5-89095158  诸暨市融媒体中心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涉未成年人内容投诉、举报电话:0575-8909517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