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至6岁儿童眼保健核心知识问答 ——诸暨网-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发布时间:2022-06-06 09:55:39
来源:诸暨日报
编辑:黄诗婷 审核:杜萌颖
今天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倡导和推动家庭及全社会重视0~6岁儿童眼健康,科学防治儿童眼病和视力不良,国家健康委员会组织编写了《0~6岁儿童眼保健核心知识问答》,本报节选刊登,供广大读者参考。
0~6岁是儿童眼睛和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6岁前的视觉发育情况决定了儿童一生的视觉质量,但是,在眼球和视觉发育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内在或外来的干扰,影响正常发育,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视力损害。因此,一定要呵护好儿童的眼睛,做到儿童眼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让每一位儿童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宝宝的眼睛和视觉功能是如何发育的?
宝宝出生后,眼睛和视觉功能是逐步发育成熟的,0~6岁是眼球结构和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新生儿出生时的视力只有光感,1岁左右的视力可达0.2,2岁可达0.4以上,3岁可达0.5以上,4岁可达0.6以上,5岁视力可达0.8以上。另外,儿童的立体视也是逐步发育的,5~6岁可基本发育成熟。
宝宝刚出生时眼球较小,眼轴较短,双眼处于生理性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眼球逐渐增长,眼轴逐渐变长,生理性远视逐渐减少趋向正视。正视后,如果眼球继续增长,眼轴过长,就会发展为近视。
如何识别儿童常见眼病和视力异常?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识别儿童眼部疾病的危险信号,出现以下情况应当及时就医:眼红、持续流泪、分泌物多,可疑为结膜炎或新生儿泪囊炎;若宝宝瞳孔区发白应引起高度警惕,提示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眼底疾病;不能追视、视物距离过近、眯眼、频繁揉眼、畏光或双眼大小明显不一致,提示视力异常或眼病;眼位偏斜、总是歪头视物,提示可疑斜视;眼球震颤,即双眼球不自主的有节律的转动,提示视力较差。
儿童为什么要定期做眼睛检查?
对于6岁以内的儿童,许多眼病发病隐匿,仅靠家长观察难以发现。一是因为这些眼病在外观上看没有明显异常表现,二是因为儿童年龄小不会表达,三是因为这些眼病大多从小就有,宝宝不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也就不会有看不清的表现,而这些眼病只有通过特殊的检查设备才能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要关注的眼病有所不同,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可致盲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及时做眼底筛查;婴儿期应重点筛查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应重点关注斜视、弱视和屈光不正三种儿童常见眼病。
预防近视要从什么时候开始?
新生儿的眼球较小,眼轴较短,此时双眼处于远视状态,属于生理性远视,又称之为“远视储备量”。远视储备量不足是指裸眼视力正常,散瞳验光后屈光状态虽未达到近视标准,但远视度数低于相应年龄段生理值范围。正常情况下,3岁前儿童生理屈光度应为 3.00d,即有300度的远视储备量,4~5岁为 1.50d~ 2.00d,6~7岁为 1.00d~ 1.50d。如过4~5岁儿童的生理屈光度只有50度远视,意味其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
因此,近视预防应该从小开始,家长应该从小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视觉环境,如白天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夜间睡眠时关灯等,还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多带孩子到户外玩耍,及时到医院建立眼健康档案,定期监测视力发育和远视储备量的变化,发现近视征兆,及时干预或矫正。
早期预防近视有哪些措施?
户外活动能促进眼内多巴胺释放,从而抑制眼轴变长,预防和控制近视过早发生,3~6岁儿童应保证每日户外活动时间2小时以上;减少读书、画画、写字等近距离的用眼时间,避免不良的读写习惯,不在走路、吃饭、卧床、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写字,每次持续近距离用眼20分钟左右要远眺5~10分钟;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视屏类产品易消耗儿童远视储备量,影响视力发育,因此,婴幼儿应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儿童尽量少接触视屏类电子产品;保证均衡膳食,以及充足的睡眠时间。
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要做多少次?
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作为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共13次检查。其中,新生儿期2次,分别在新生儿家庭访视和满月健康管理时;婴儿期4次,分别在3、6、8、12月龄时;1~3岁幼儿期4次,分别是18、24、30、36月龄时;学龄前期3次,分别在4、5、6岁时。家长应当定期带孩子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接受儿童健康管理时,同时接受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
周珏锋 整理